“备战、备荒、为人民”?
“深挖洞,广积粮”?
“大三线”?
“喝稻田水、坐席棚子”?
“边生产、边基建,先生产、后生活,先治坡、后治窝”?
也许这些词对于90后、00后的你来说从未曾听过,却是他们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一生、奉献一生的真实写照。
二十世纪60年代,一群青年人来大足这块神奇的土地,为我们书写了一部厚重的历史,创下了一段时代的传奇,更是为我们谱写出一曲激越的壮歌!
下面就让我们屏气凝神、俯拾记忆、仰缅先辈,一同穿越时光之门去探访他们那段峥嵘岁月!
1966年,年仅20岁的胡帮玉,在“备战备荒为人民,好人好马上三线”的时代号召下,离别故土、义无反顾,跟随丈夫一起,来到巴岳山下、龙水湖畔,藏于深山、密林中开始了三线建设。从此,扎根大山、为国奉献。
在荒山野岭的自然环境下、在极度困难的生活条件下,他们怀揣着一腔热血,渴饮稻田水,夜宿茅草屋,甚至在农户的猪圈上搭床留宿。建设川汽厂初期,他们一共削掉26个山头。工厂的每一寸土地、每一寸墙壁无不凝聚着川汽人的心血和智慧。
由于我们国家技术条件落后,第一辆重型汽车的驾驶车壳甚至都是由技术工人手工敲打出来的。1966年6月15日,中国第一辆重型军用越野车CQ260从大足双桥驶出,见证了中国重汽从无到有的历程。
从作为对越自卫反击战重炮牵引车的“红岩神炮”,到天安门广场35周年阅兵,再到作为“神州之舟”被指定为神舟5号返回舱运输专用车,从重庆驶向全国的红岩重型汽车在历史中留下了厚重的“脚印”。
他们用青春、艰辛、血汗和生命,实现了一个个厂房的建成、一条条生产线的投产、一辆辆重型汽车的诞生。
改革岁月中,他们提出“宁愿倒在机床旁,不愿躺在病床上”的奉献精神。胡帮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,从一个普通的青年工人到生产系统党总支书记,出席北京先代会,获得全国“工业学大庆”先进个人,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。
如今,我们走进“重庆红岩重型汽车博物馆”,在一台机床设备上,我们还可以依稀见到这样一则毛主席语录——“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,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。”
像胡帮玉这样的第一代川汽人、老党员,留在川汽厂旧址的还有很多很多,他们的子孙也成为了第二代、第三代川汽人。由于发展历程非常艰苦,所以人们当时就留下了这样四句话“就地取材干打垒,爬坡上坎石板路。创业坚守情未了,献了青春献子孙。”
76岁的胡帮玉依然践行着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,带领第一代川汽厂老同志们,在街道常态化开展“五老活动”,不断构建社区治理新模式、探索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子,努力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,用一生的不懈奋斗,诠释着一名老党员的坚守与信念。
时光铭记精彩,担当书写华章。中国重汽发展的背后,是川汽人“艰苦创业、无私奉献、团结协作、勇于创新”的三线精神!内化于心,外化于行。三线精神,已然化作当代青年爱岗敬业、勤奋求实、勇于担当、无私奉献的笃实行动!
草木蔓发,春山可望。走过五四运动以来百年风雨历程,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青年书写了一部部波澜壮阔的中国青年运动史、谱就了一曲曲奋斗不息的青春之歌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青春由磨砺而出彩,人生因奋斗而升华。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,辉煌的未来需要我们创造。让我们凝聚起亿万青年的蓬勃力量,在伟大梦想的照耀下迈向新的征程!